30位投资人真实经历:防范非法理财,避开五大陷阱
来源: 证券时报 时间:2024-06-26 10:06:35 浏览量:44
范璐媛/制表 图虫创意/供图
最近几年,一些第三方财富公司频陷违约泥潭,同时爆出违规资金池、自融、非法集资等诸多劣迹。种种乱象,值得警醒。投资者何以“踩雷”?适逢今年全国第12个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,为此,证券时报记者访谈了30余位来自不同平台的投资人,呈现他们的经历、教训与反思,警醒后来者。
投资者何以“踩雷”?
证券时报记者 范璐媛
“这半年来,我经常晚上整宿失眠,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,感觉信念崩塌,人都快抑郁了。”5年前,王英接触到Y财富,并陆续从该第三方财富公司购买了多份理财产品。半年前,Y财富宣布停止兑付。
王英说,她和家人一起投资了接近1800万元,差不多是全部家当。已经退休的她本来可以安度晚年的,没想到遭此不幸。
何以轻信第三方财富公司?
最近几年,一些第三方财富公司频频深陷违约泥潭,这些曾经名噪一时的资本帝国一夜间轰然坍塌,同时爆出该行业违规资金池、自融、非法集资等斑斑劣迹。
平台爆雷后,数以万计投资人的财富瞬间蒸发,他们中的大多数人,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深感无力,急切期盼兑付和正义的到来。
从何种种销售话术中看出其中端倪?
驰骋近20年的第三方财富公司接连落幕,引发人们对业内公司运作模式的探讨。对此,证券时报记者访谈了30余位来自不同平台的投资人,通过他们的投资经历,揭示某些第三方财富公司是如何设计销售话术,进而获取投资人信任,并进一步呈现投资人“踩雷”之后的教训总结与反思,警醒后来者。
根据广泛的采访情况得知,投资平台销售产品时常搞饥饿营销,怂恿投资者先打款再签合同。投资人们因此往往掉入“踩雷”陷阱,无法预料到后续风险。
为何一再被销售“陷阱”所困?
赵丽萍的丈夫患病后,她为了家庭购买了Y公司的理财产品。然而,理财顾问为了完成销售,甚至私下伪造了担保书。在产品停止兑付后,赵丽萍感到心力交瘁,承受着极大的压力。
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往往相信销售人员的种种承诺,却很少考虑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。这种轻信最终导致了不少人的投资遭遇“踩雷”的结局。
银行背景的销售方式是否可靠?
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,理财顾问常常代替投资者填写问卷、代办证明等事项。这种背景的销售方式虽带来便利,却也为投资人带来了额外风险。
很多投资人根本不了解自己是否符合合格投资者的要求,却被迫购买产品。这种情况在一些第三方财富公司中并不少见,接二连三的“踩雷”事件也引起了行业自省。
专业投资人如何“踩雷”?
即使是在金融行业工作多年的专业人士,也有可能“踩雷”。底层协议的真假、资金池的存在等问题往往也难以辨别。专业人士未能从中看清潜在风险,最终错失了提前脱身的机会。
投资者的轻信和缺乏专业知识,是许多“踩雷”事件的原因之一。即使在对底层进行了调查,也很难从精心设计的产品合同中辨别真伪。
如何从提前兑付中“反向预警”?
在第三方财富公司爆雷后,有些产品提前兑付。大多数投资者误以为这是公司实力的体现,进一步加强了信任。实际上,提前兑付往往暗示着潜在的风险。
唐林等投资者后来认为,早在公司爆雷前,便有机会意识到风险的存在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警惕和谨慎才能避免“踩雷”事件的发生。
随着相关财富公司的陆续爆雷,投资人们仍在等待正义的到来。在投资时,谨慎和透明的态度是避免“踩雷”的最佳方法。
(文中受访者姓名均为化名)